关于对广州深圳两地
警察培训基地战术训练场的考察报告
2014年1月6日至1月11日,警训支队考察小组一行五人在副支队长杨文学的带领下,先后到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和深圳市公安局警察机动训练支队,就战术训练场地的建设、“战训合一”模式、警务实战教官培训课程设置及流程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,并参观了两地的校园及实训基地,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总体感受:
1、两地的培训职能与我们一致
两地的前身是广州市警校和深圳市警校,分别于1999年和2006年结束学历教育,现在都以新警培训和在职教育培训为主。但两地的品牌课程有所不同,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以“警务实战”为主,贴近基层一线民警;而深圳市公安局警察机动训练支队以“武力升级使用”为主,并以此成为公安部的培训典范。
2、两地的软、硬件建设各有千秋
考察小组此次共考察参观了广州、深圳两地的三处训练基地。其中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由同和基地和大尖山基地两处组成,两处基地职能相同,同和基地占地140余亩,大尖山基地占地810余亩,训练任务重时,大尖山基地能分担350人的学习和训练任务,但是大尖山基地尚未筹建战术训练场。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软件建设出众,尤其以公安部优秀教官余强生为首的训练四处为最,战术训练场地简单实用,训练理念超前,提出了“局校合作、共同研发课程”的培训机制,即公安基层单位与警校合作研发课题,基层单位出专家授课,警校出教员协助制作课件,此举措已经收到了良好效果。而深圳市公安局警察机动训练支队虽然面积不大(占地150余亩),但场馆建设及器材装备等硬件设施完备,尤其是地下靶场和战术模拟街区投资巨大,科技含量十足,加之深圳地域上的优势,使聘请香港教官来鹏教学训练成为了一种常态,也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市公安局警察机动训练支队软件实力。
二、具体建议:
1、因地制宜,尽快建立适应实战需要的技战术训练场。此次考察的目的就是战术训练场的建设,通过对广州和深圳的对比,我们的体会是:深圳的场馆建设确实非常完备,但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技术保障,我们与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,短期内赶上并落实是不现实的。而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的模式则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,我们建议可以仿照广州的做法,使我们的场地建设达到“小”(即规模小、投资小);“快”(即筹建快、见效快);“精”(即场地建设精致、职能划分精细)。
2、建立健全完善的训练保障机制。以广州为例,广州市公安局警察训练部设置了专门的场地及器材保障部门,使授课教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的研发及授课当中,我们建议可以仿照广州的做法,在战术训练场地及靶场改造完成后设置专门的“教学保障组”,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场地的维护修缮和训练(武)器材的保障,使公安培训教育更加系统化、正规化、制度化。
3、加大装备投入。以深圳警察机动训练支队为例,凡是到支队受训的民警,报名时人手配发单警装备、头盔、盾牌(甚至是防毒面具)一套,培训期间自行保管,上课训练时,每名受训学员都可以动手参与。因此,建议此次先行购置单警装备100套,保证此次教官班人手一套。
4、整合教育训练资源,加大区域交流。我们现在的理论教学资源很丰富,但实战教学资源还很不足,建议学习深圳警训支队的做法,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,拓宽交流渠道,可以派遣我们的实战教官赴广州警校参与实战教学工作,体验他们 “集体说课”、团队协作授课的方法;也可聘请粤港教官来我支队教学训练,并使之成为常态,建立高效、互利的教育训练资源共建共享机制,以促进教育训练的科学化、规范化、长效化。
附:《广州、深圳战术训练场地图片》
警察训练支队战术教研室
荆韬
2014年1月13日